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通讯员朱欣)目前,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口的增加,心脏瓣膜疾病已成为我国继冠心病、高血压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且发病率逐年攀升。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500万人受瓣膜病影响,平均每10位65岁以上老人中,大约就有1位存在心脏瓣膜问题,其中又以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疾病最为常见。
“心脏就像一个精密的发动机,四个瓣膜如同控制血流的‘阀门’。一旦这些‘门’打不开或关不拢,就会导致血流受阻或反流。患者轻则在活动后出现气短、乏力等症状,严重则会进展为心力衰竭,甚至威胁生命。”在父亲节来临之际,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崔勇教授接受了媒体采访,他指出,作为家庭中的“父亲”角色,不少中老年男性由于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影响,心脏负担往往较重,也更容易加速心脏瓣膜的病变进程,因此需要格外关注心脏健康。
被忽视的“心门危机”:二尖瓣与主动脉瓣为何更易“失守”
“多数心脏瓣膜病并非突然发作,而是渐进式发展。”崔勇教授指出,“心脏每跳动一次,瓣膜都需同步完成一次开合。按此计算,瓣膜每天累计要经历约10万次开合运动。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生病变的风险也逐渐升高。其中,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作为负责全身泵血的左心室的‘入口’和‘出口’,承受的工作负荷更大,因此病变概率也显著高于其他瓣膜。”
数据显示,在所有心脏瓣膜疾病患者中,二尖瓣病变占比约50%以上,在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5年死亡率高达50%。而主动脉瓣疾病作为瓣膜性心脏病的主要致死原因,同样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症状性重度AS患者接近200万人,这类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两年生存率仅为50%,五年生存率仅为20%。
值得警惕的是,心脏瓣膜病发展过程缓慢且症状隐匿,患者常因早期缺乏典型表现而忽视病情。加之公众对疾病认知不足,多数患者直到出现严重心功能不全才就医,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
“爬楼梯时气短,很多人误以为是肺部问题或衰老的正常现象,实际上可能是心脏的‘门’出了故障。”崔勇教授形象比喻,“就像汽车发动机失灵,阀门打不开或者关不拢,从而会导致血流梗阻,进而引发肺内淤血,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崔勇教授补充道,胸闷、活动后气喘、体力下降等症状,都是心脏瓣膜病的典型信号,一旦出现这些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可通过做心脏超声检查确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创新疗法与技术涌现,“小切口”助力实现“大突破”
目前,心脏瓣膜病的治疗会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体质、预期寿命和患者意愿等情况,综合运用药物、外科手术、介入手术等方法来治疗。“不过,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疾病症状,无法修复损坏的‘阀门’。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通过手术修复或更换损坏的瓣膜。”崔勇教授强调。
目前,外科手术依然是治疗瓣膜疾病的主要手段。但传统开胸手术需要锯开胸骨,创伤大、恢复周期长,让许多患者对治疗望而却步。随着技术的发展,微创化已成为外科手术治疗的必然趋势,可以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为患者预后带来综合改善。
“二十三年前,我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做过一次大开胸手术。手术后在床上躺了四十多天,连坐起来都成了奢望。”一位来自东北的患者王先生(化名)向记者回忆道。前段时间,他又确诊了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需再次接受手术治疗。但一想到又要经历一次开胸,他几乎打算放弃。
在辗转多家医院后,王先生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并接受了崔勇教授团队的微创小切口手术——仅通过右侧腋下4~5厘米的小切口,无需破坏胸骨,就完成了瓣膜置换。“手术第二天,我就能下床了,恢复得也特别快。现在我不讲的话,没人知道我做了瓣膜手术,爬楼也比以前轻松多了。”王先生难掩激动。
“传统心脏瓣膜手术需锯开胸骨,留下20余厘米切口,术后恢复周期长,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也高。”崔勇教授说,“给这位患者做第二次手术时,我们是从右侧腋下入路,避开了首次开胸手术的区域,让手术更安全。”相对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小切口外科微创手术伤口更小,恢复期更短,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风险也更低,并且可以达到与正中开胸手术媲美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术后综合社会回归效果也更好。
瓣膜材料迭代带来新选择,医保新政助力治疗更可及、更可持续
目前,可用于外科置换手术的人工瓣膜有两种,包括机械瓣和生物瓣。“这两种瓣膜的选择需结合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疾病特点和需求等综合判断。”崔勇教授解释道,“机械瓣主要由坚固的热解碳材料制成,所以它十分耐久。不过,因为这种材料对于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患者术后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并且定期去医院检查,调整药量。此外,机械瓣开关时产生的‘咔嗒’声,可能会让部分敏感患者感到不适。而生物瓣是用牛心包或猪主动脉瓣等制成,与人体组织相容性更好,因此患者术后也就不需要终身抗凝,能显著降低血栓和卒中风险。但时间长了,生物瓣膜可能会发生衰败,使用寿命相对有限。”
面对“终身服药”与“瓣膜寿命”的两难选择,新型全封闭抗钙化干式瓣膜的出现不仅显著提升了生物瓣膜的耐久性,更适合小切口外科微创手术,其瓣膜设计更为未来治疗预留可能,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通过特殊设计,这一新型生物瓣膜在首次手术时就可为未来‘二次换瓣’及‘瓣中瓣’介入治疗预留空间。当患者需要再次换瓣时,只需把原来的瓣膜扩开,装入一个新的介入瓣膜,从而帮助患者获得更长久的获益。”崔勇教授补充道。
瓣膜技术的迭代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而医保政策的适时调整则让先进治疗手段更触手可及。此前,浙江省医保局宣布,从今年5月起,取消人工瓣膜等4类医用耗材医保支付最高限额3万元的标准,按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支付。
“医保新政实施后,患者经济负担大大降低,临床治疗决策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崔勇教授感慨,“这不仅意味着患者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先进的治疗手段,更意味着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病情和需求有更多的机会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瓣膜,医生也能更专注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