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婺源县紫阳镇西坑村笼罩在薄雾中,身背医药箱的郑海林正赶往一位独居老人的家中。33年来,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从青丝到白发,他用医术与温情守护着千余名村民的健康,成为大山深处最温暖的“生命灯塔”。
学成返乡:一句承诺,一生坚守
1991年,从上饶卫校毕业的郑海林面临人生选择:留在城市医院,或回到家乡。目睹村民看病需跋涉数十里山路的艰辛,他毅然背起药箱回到西坑村。“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看病”,这句朴素的誓言,成了他33年无悔坚守的初心。最初,卫生室仅是两间土房,药品稀缺,村民对“年轻医生”也心存疑虑。郑海林便挨家挨户走访,免费为村民量血压、讲保健知识。一次暴雨夜,他摸黑蹚过齐腰的河水,抢救高烧惊厥的孩童,浑身湿透却笑着说“孩子没事就好”。渐渐地,“有事找海林”成了村民的口头禅。
仁心仁术:与死神赛跑的“乡村120”
“没有郑医生,我这条命早没了!”72岁的村民李大爷至今心有余悸。去年深夜,他突发心肌梗死,郑海林接到电话后,抄起急救箱冲进雨中,跪在泥地上实施心肺复苏,硬生生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为瘫痪老人上门换药十余年,自掏腰包垫付医药费,车祸受伤未愈仍坚持出诊……
在卫生室的档案柜里,整整齐齐码着千余份健康档案,每份都详细标注着村民的病史、用药禁忌和健康计划。郑海林的“家庭医生”服务远不止于此:腿脚不便的独居老人,他送药时总会捎带粮油;留守儿童感冒发烧,他变身“临时家长”彻夜看护。村民说:“他比亲人还亲。”
生命相托:乡村振兴中的“健康守门人”
33年风雨,郑海林骑坏了3辆摩托车,穿破了数十双胶鞋,手机24小时开机。2020年寒冬,他顶着重感冒踏雪巡诊,因体力不支摔下山坡,却攥紧药箱念叨:“王婆婆的降压药不能耽误。”这份执着,让西坑村成为全县慢性病管理的一个标杆。
如今,58岁的郑海林鬓角已白,但步伐依旧坚定。“只要乡亲们需要,我会一直守在这里。”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无数像郑海林这样的乡村医生,正用仁心与担当,为基层医疗写下最温暖的注脚。离开西坑村时,夕阳将郑海林的背影拉得很长。药箱上的红十字徽章在余晖中微微发亮,仿佛诉说着一位乡村医者33年的炽热初心——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平凡伟大。 (齐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