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视角下的妈妈
精神分析视角:母亲作为“第一客体”
弗洛伊德强调母亲是力比多投注的第一个对象,口腔期(0-1岁)的哺乳体验影响成年后的依赖-独立模式。
依恋理论视角:安全基地的构建者
鲍尔比依恋理论,母亲提供“安全基地”,让孩子能勇敢探索世界后随时回归。安斯沃斯通过母亲离开-返回实验,观察婴儿反应,界定出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混乱型四种依恋模式,并影响其成人后的亲密关系。
认知发展视角:心智的雕刻师
皮亚杰认为,母亲的作用更多是提供环境支持,如丰富的感官刺激(如触摸、声音等)、安全环境、材料(如积木、拼图)和探索机会,但不过度干预,他的研究强调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维果茨基认为母亲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支架”,他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认为母亲通过观察和互动,提供最近发展区支持,帮助儿童跨越能力边界,亲子言语互动尤其关键。
现代心理学对“母亲”的认识重构
去理想化:从“完美母亲”到“足够好的母亲”。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曾奇峰曾说:“做一个好母亲其实也很简单:多为自己活着,把自己变成一个轻松、快乐的人,是母亲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养育子女,是母亲生活的重要部分,但绝不是全部。去性别化:关注“母性功能”而非生理性别,男性或者其他重要客体也可提供母性养育。双向影响:妈妈在塑造影响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对妈妈发挥影响作用。
心理学支招:如何帮助妈妈
更新理念:当“60分妈妈”就是“足够好的妈妈”
“足够好的妈妈”,最早由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而国内精神分析流派的曾奇峰具象化提出“60分妈妈”的概念,也就是,妈妈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基本被满足、基本可控制的成长环境就已经是足够好的妈妈。认识转化为行动:家人如何关爱妈妈
现在,大家对“产后抑郁”已经不陌生了。女性刚生下孩子,过去全家人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忽视妈妈身体、心理的需求,加上新妈妈对“完美妈妈”的执念,都可能给新妈妈带来生理、心理的双重压力,引发产后抑郁的发生。
请大家牢记一个理念:母亲被爱,孩子才能真正被爱。这话,适用于新手妈妈,也适用于任何年龄层的妈妈。我们一起面对育儿的困难,而不是指责、袖手旁观,这就能让妈妈状态好,汇聚集体的力量正向爱孩子。
妈妈的自我关爱:看到自己、关爱自己,更幸福
正如发展心理学家布鲁斯所言:“母亲不是孩子命运的编剧,而是第一个也是最用心的观众。”我们爱孩子,也不要忘了关爱自己。如果你有些育儿的事情做不好,也要允许自己的局限性,放手交给合适的人做。如果你的孩子不是你理想的孩子,也要学会爱他/她,放过自己,允许孩子活成他们喜欢的样子。
如果不能每天,也许可以每周,或者每个月,给自己一个预留的时间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见自己想见的人,滋养好自己。你的生命,因你而来,不是为孩子或者其他什么人,想想自己的梦想,当妈妈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无所畏惧!
人本主义视角:自我实现的守护者
罗杰斯提出,母亲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孩子形成健康自我概念的核心条件。马斯洛认为母亲哺乳、保护、拥抱,成为孩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的最初供给者。(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师 肖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