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陈凯婷、罗勤 记者付丽玲报道: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西医院新生儿科监护室的暖箱里,有一个体重仅1000克的早产宝宝(化名“小叶”),刚出生时,他的身体只有成人手掌大小,皮肤薄如蝉翼,却要面对“呼吸关、感染关、喂养关”等重重考验。然而,在医护团队70个日夜的守护下,他以惊人的生命力破土而出,最终带着响亮的啼哭回到了父母的怀抱。出院那天,家属诚挚送上三面锦旗,每一面都镌刻着生命的重量。
第一面锦旗:与时间赛跑的“生命防线”
突如其来的宫内窘迫,“小叶”妈妈紧急由当地医院转入该院九龙湖院区急诊剖腹产。新生儿科值班医生接到电话后迅速赶至手术室待产,出生后的“黄金一小时”管理,医护团队像织就一张精密的安全网:无创呼吸机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精准给药,不间断的心电监测,连经皮氧饱和度低1%的波动都牵动着整个团队的心弦。
当孩子第一次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时,监护仪上规律跳动的曲线让所有人红了眼眶。
第二面锦旗:医护联合托举的“生命方舟”
治疗途中,因出生前的严重缺氧,出生后颅内出血、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接踵而至。
新生儿科联合神经康复科、新生儿外科、超声放射科等开展多学科协作,在放大镜般细致的超声监测中把握救治时机,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留置针建立生命通道。由“潘凌昕护士长、段慧娟主管护师、龚冰主管护师等”组成的护理团队开展“鸟巢式护理”,用消毒棉布模拟子宫环境;由“罗勤科副主任、曾辉明副主任医师、周晓红副主任医师、陈凯婷主治医师、李群住院医师等”组成的医生团队精确计算每一毫升静脉营养的配比。
当宝宝从1毫升奶液开始,其间反复喂养不耐受,终于能完成一次完整的肠内喂养时,主治医师的记录本上画满了爱心标记。
第三面锦旗:以心换心的“生命契约”
“我们不仅是治疗疾病,更在守护一个家庭的未来。”一次又一次与家属的沟通记录,从主治医师的病情讲解到主管护师手把手教“袋鼠式护理”。
在宝宝经历56个日夜的NICU监护后顺利转至新生儿病区母婴同室与父母团聚,当父母第一次亲手抱起重达2200克的宝宝时,整个病区响起了祝福的掌声。
如今,这个曾命悬一线的早产儿已会对着阳光咯咯笑,出院当天家属送上三面锦旗以表感谢,但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说,最珍贵的勋章不是锦旗上的烫金字,而是晨间查房时,那些暖箱里此起彼伏的嘤咛声——那是生命在诉说希望。
据了解,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西医院(江西省儿童医学中心)是在原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基础上依托全国儿科排第三位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创建的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
目前,该院新生儿科救治成功的宝宝最低胎龄23+4周,最低出生体重530g,开展了高危新生儿从产时的监护救治到产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连续治疗,形成了院前急救-危重症转运-重症监护-高危儿追踪随访的健康管理系统,建立的新生儿转运网络覆盖南昌市周边500余公里。配置了新的5G母婴安全快车,建立了“全院合作,多科联动”的救治机制,采取主动转运的转诊模式,可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内外科危重患儿的一体化会诊、转运和救治,为广大患儿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