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 康复治疗师 熊瑶瑶
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孤独症或自闭症,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交缺陷和重复刻板行为主要特征,孤独症发病原因及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明确的病因和完全治愈的方法,但早期干预和科学支持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以下是围绕孤独症的预防、早期识别和干预行为的建议:
一、预防
1.孕期保健: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酒精、烟草、某些药物)、补充叶酸。
2.定期产检:监测胎儿发育,预防早产或低体重。
3.避免高龄生育:部分研究显示父母年龄较高可能与风险相关。
二、早识别
1.目光接触异常
孤独症患儿早期即开始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尤其对人眼部的注视减少,有些孤独症患儿即使可以对话,但是面对面注视仍然异常。
2.不回应或少回应
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反应不敏感。不能用眼神和他人共同关注手指指向的其他物件或事件。
3.缺乏恰当的肢体语言
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孤独症患儿可能在12月龄时就有表现,肢体动作使用频率下降,如不会点头表示要、摇头表示不要、有目的指向、手势比画等。
4.不语或少语
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发育迟缓,家长最先发现的也是儿童语言问题,尽管语言发育延迟并非诊断孤独症的必要条件,其他发育行为障碍也会表现有语言发育延迟,但对于语言发育延迟儿童也要考虑孤独症可能。
5.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
孤独症患儿从12月龄起可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言语的不当也应该注意,表现为正常语言出现后言语的倒退,难以听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等。
三、干预方法
1.行为干预
应用行为分析:通过分解任务和逐步强化,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早期介入丹佛模式:针对幼儿的游戏化干预,促进社交和认知发展。关键反应训练:针对关键领域进行干预,提升学习主动性。结构化教学:利用视觉提示和环境结构化帮助学习。
2.社交沟通干预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用图片逐步引导孩子学会通过交换图片表达需求。
社交故事:通过简短故事解释社交场景规则(如排队、打招呼),减少焦虑。
共同注意训练:通过玩具或绘本引导孩子关注他人注意焦点。
3.感觉统合与职能干预
职能治疗:改善精细动作(握笔、扣纽扣)、感觉过敏(如触觉、听觉敏感)和日常生活技能。
感觉统合:使用感觉统合器材(秋千、平衡木)、渐进式脱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