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宠物猫的普及,一种名为“猫抓病”的传染病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许多人在被猫抓咬后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引发恐慌。那么,猫抓病究竟是什么?有哪些症状?它又是如何治疗和预防的?
江西省儿童医院 医学病理科主治医师 徐红艳 医师 罗 航
什么是猫抓病?
猫抓病,主要通过与猫、狗等宠物接触、抓伤或咬伤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传染源主要是带汉塞巴尔通体的猫或狗,特别是1岁以内的幼猫或小奶狗更容易携带病菌。一旦被猫、狗咬伤,抓伤或频繁接触毛体、舔伤破损皮肤后,细菌在伤口处或体内繁殖,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猫抓病有哪些症状呢?
猫抓病潜伏期长短不等,一般在感染后3到5天会出现炎症反应,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如红斑、丘疹、水泡和结痂等,1到2周后,这些症状会自然消退,但可能留下硬痂,并伴有皮损同侧淋巴结肿大、可单发也可多发,同时还伴有发热、乏力和厌食等全身症状。该病主要以增生性肉芽肿和化脓性淋巴结炎为特征,通常是自限性的,但部分病程长达数月。
猫抓病如何治疗?
猫抓病为自限性疾病,轻症患者可热敷、镇痛等对症治疗,临床表现明显者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阿奇、红霉素被推荐为首选药物。
如何预防猫抓病?
注意宠物卫生,教育孩子避免接触流浪猫;玩耍时避免被咬伤或抓伤,玩耍后要洗手;定期为猫驱虫避免细菌通过跳蚤在猫群中传播;被猫、狗抓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并尽早就医。除猫抓病外,被猫、狗抓伤后,还需要预防狂犬病的发生,要尽快接种狂犬疫苗。如有免疫缺陷性疾病应避免接触1岁以内的幼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