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县级医院的名医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治,既减少了来回奔波,又减轻了医疗费用负担,确实给患者带来了便利。
但随着时间推移,部分名医工作室变味了。有些地方政府把建立名医工作室作为政绩工程盲目攀比,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有些不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也聘请大医院专家建立名医工作室;有些在基层的名医工作室挂了牌子就没了下文,常年看不到名医的身影。有些所谓的名医工作室就是请大医院的医生过来会诊或者手术,每次做两三台手术,收取“辛苦费”,在群众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针对当前名医工作室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一是,名医工作室不能偏离方便患者就医、名师带徒传艺授业和推动当地医院学科发展的初衷。不能搞形式主义,那样既浪费了有限的经费,也降低了名医工作室在患者心目中的信誉。二是,在保证名医能正常到基层诊治患者的前提下,要把传授业务技能、推动当地医院薄弱学科发展作为名医工作室另一工作重点。当地医院要安排素质好、业务精的年轻骨干当好“学徒工”,定期选派人员去大医院学习深造,真正把名医的“绝活”学过来,利用上。三是,名医工作室服务患者不能变味。当地医院要安排专门的工作经费,保证工作室的学术和科研活动正常开展,合理安排名医会诊、手术劳务费用,不能额外增加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