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集合了多名“神医”语录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中,约40名“神医”纷纷称经深思熟虑后,违背祖训,将治病的“祖传秘方”贡献出来。其实,这些视频背后有完整的制假流程,从主持人、“神医”到互动的观众都是雇来的演员,并有雷同的“剧本”以供表演。
对视频内的“老梗”,有网友当作笑料,也有人痛斥此类利欲熏心、毫无底线的行为,呼吁让“万能影帝”们及其背后策划人受到法律严惩。
可以说,随着相关部门对非法电视医药广告打击力度的持续加大,以及健康科普工作的加强,骗子们行骗的难度在加大,人们对电视广告上“违背祖训”的类似言论有了一定的甄别能力。
但也要看到,在一众“神医”被揪出的同时,利用人们追求健康的心理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仍远未绝迹。在一些购物网站上,仍能轻易检索到短期增高、壮阳、补脑等“神药”,商品网页中充斥“亲测有效”的评论,形成了不亚于“神医”的“带货效应”。一些线下打着治病幌子、高价售卖商品的活动也屡屡出现,游走于法律边缘。
因此,在“神医”语录走红的同时,切莫一笑了之,全社会应该警惕“老梗”开出“新花”。这些所谓的“老戏骨”们是否转换了阵地、变换了形式,对此的监管是否存在不足?在一波波对骗子们的声讨中,为什么人们总义愤填膺又深感无力,其中是否存在着权威科普平台的缺位?这些问题都需要反思。
近些年,与健康相关的欺诈事件层出不穷,更提示了这一领域的治理难度之大,有关部门应对这些问题再进行一轮新的梳理和查找,拿出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