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甩脂机”“小蛮腰抖器”卖得火,用“滴眼液”“贴眼贴”治白内障的人也不少,宣称能够抗幽门螺杆菌的“幽螺莎星HP牙膏”受到青睐,还不乏有人把治痛风的希望寄托在“固元清”上。专家有足够的依据,论证这些做法都极不靠谱,但这并不影响类似营销总能迷惑人心。个中原因,令人深思。
首先,此类营销虽多属虚假或夸大宣传,却比较接地气。比如“甩脂”“小蛮腰”等,用词形象生动,让人过目不忘。“吃猪血鸭血能除霾”“大蒜鉴定地沟油”“肉松是棉花做的”,这些谣言或蹭热点戳中百姓痛点,或耸人听闻,极易调动民众的好奇心。相比之下,一些动辄分析物质成分、作用机理的辟谣帖,民众很难听懂、听进去。
其次,此类营销多可满足民众求方便、图省事的心理。比如,接受医生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需要规范服药较长时间,副作用还不小。假如一款牙膏能“刷死”幽门螺杆菌,既不费事又节省开支。纵使明知这类宣传含有水分,但价低和无害等优点容易让人产生“不妨一试”等心理。
不靠谱的营销最需要得到监管,但它们笼络人心的做法,却值得借鉴。健康、食品类谣言传播速度快,如果科学的声音、道理不接地气,分贝不够高,就很容易让谣言占了上风。
提升公众对此类信息的鉴别能力,根本上是要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健康素养,这既需要公民主动寻求靠谱的健康知识,更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科普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主动承担责任。针对这些活灵活现的健康谣言、食品传言,权威辟谣要把道理讲得更浅显、更亲民,同时加大科普频率,让健康知识、科普信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每个人的周围,如此才能在舆论场上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