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江西头条客户端讯:为传承中医药文化,5月22日,“中医中药中华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探访479年‘中药炮制活化石’广誉远国药”活动在山西举行。来自全国6个省市、9家媒体的10位记者采访团,在4位资深的行业专家伴同下,用两天时间,从全国奔赴山西省太原市和晋中市太谷县,探访国药老字号广誉远。广誉远董事长张斌、副总裁梁鹏、广誉远中药非遗传承人柳惠武总工等陪同讲解。
传承是老字号的灵魂
广誉远,一家距今有着近500年历史的国药老字号,期间历经广盛号药店、广升聚、广升蔚、广升誉、广升远、山西中药厂、山西广誉远等十几个商号药厂更迭。在清代曾与广州陈李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并称为“四大药店”,现为山西省中药企业典范。
从山西大学到广誉远国医馆,再到参观广誉远的新老工厂,几位讲解人的口中,一直在重复的两个词,就是“传承”与“古法炮制”。对于中医药而言,传承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在广誉远国医馆,药工们展示了广誉远的手工搓丸技艺,到现在广誉远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
晒醋棚
进入广誉远位于太古的新产业园内,一座座玻璃房吸引了探访团的目光,讲解员介绍,这些玻璃房是用来晾晒药材的,有晒醋棚和地黄棚,从外面买的醋并不能直接入药,而是要在这些阳光房中放置三年,晒成醋膏,用来配合鹿茸入药。而广誉远的地黄则是坚持着九蒸九晒的炮制方法,保证药品的质量。
正在烤制的“恐龙蛋”
广誉远还向探访团展示了广誉远特有的古法炮制工艺,如姜炭的炮制,需将干姜放进特制的砂锅内,盖上盖子,用铁丝捆绑牢固。然后在锅外均匀抹上一层泥与空气隔绝,被泥包裹后的砂锅宛如一个个密不透风的“恐龙蛋”。随后,再将这些“恐龙蛋”放在火炉上烤制一昼夜。在昼夜更替的烤制过程中对火候的把握极为关键,太过则功效难求,没有药用价值;不及则性味反失,无法起到温经止血、温脾止泻的作用。只有凭借着老药工们积累多年的经验,才能控制好火候,最终达到炭而存性的最佳状态。
广誉远董事长张斌说,一直以来广誉远都坚持着极高的药材挑选标准,人参优选七年生红参,鹿茸优选五年以上梅花鹿二杠三叉的茸尖;海马优选体长20厘米以上的极品,同时为了更好的把控药材的质量,广誉远在全国多地建立起了自己的种养殖基地,从源头进行质量把控。
创新让老字号迸发新光彩
除了对古法炮制工艺的坚守,为了应对社会的不断发展,患者的需求变化,广誉远从科学技术的应用、药品形态、供应链等方面也在不断革新。
在研发方面,广誉远坚持“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管理方针,重点围绕核心产品的剂型改造、工艺改进、药理药效及质量标准提升等,积极推进与高校、研究所、医院等机构的研发合作,充分依托外部优势资源开展多课题研究,尤其与山西大学、厦门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院校联合实验室持续开展的重大项目,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9年,山西大学课题组成员在秦雪梅教授和高晓霞教授的带领下,顺利完成了对山西传统名优中成药龟龄集的二次开发及延伸课题,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广誉远加强技术评价委员会对项目立项、药物筛选、产学研协同合作等全过程指导,提高了研发资源配置效率和投入产出比,促进科研、生产与市场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广誉远产品临床价值和市场空间,为未来发展赋予增长新动能。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全球人民绷紧了心弦,1月23日,广誉远通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首次向湖北省捐赠了价值300万元药品;2月1日,广誉远又分别向山西省红十字会、山西省晋中市政府、山西省太谷县政府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累计捐赠价值了310万元产品;此后,广誉远又分别向贵州省红十字会、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医院、上海援武汉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捐赠了总价值220万余元的产品,广誉远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捐赠药品的累计价值已达800万余元。在疫情面前,广誉远展现了作为一家老字号的中医药企业应有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