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江西头条客户端讯:破伤风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在全球范围高达30%至50%。近年来,我国破伤风的治愈率得到明显提高,但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仍达15%至40%。省胸科医院专家认为:远离破伤风,预防是关键。
受伤后要及时清创
在生活中,很多人对破伤风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只有被生锈的金属扎伤或者只是一些小而深的伤口才容易感染破伤风。其实,只要是开放性损伤,都有可能被破伤风梭菌及其毒素侵入,因为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特殊性感染,而且破伤风梭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缺氧条件下大量繁殖。
在国家推行强制免疫规划下,新生儿破伤风已全面消除。但新生儿破伤风疫苗接种有效保护期约为5至10年,因此成人若出现刺伤、扎伤、烧伤等情况,会有感染的风险,须及时就医。破伤风病死率高,但可以有效预防。患者受伤后,应第一时间用大量清水充分冲洗伤口,尽量清除伤口内的坏死物、异物,有条件的可用双氧水或碘伏对伤口及周边进行消毒;对于很深的伤口可扩大清创面处理,以免形成无氧的伤口环境。对于有被泥土或铁锈污染的伤口,需尽快到医院彻底清洗伤口。
不少人觉得,超过24小时的软组织损伤再进行破伤风预防已经意义不大。事实上,破伤风杆菌感染潜伏期为7至14天。根据其发病机制,虽然痉挛毒素与神经受体结合不可逆,但在尚未出现症状情况下,预防免疫就是有效果的。
如何正确预防破伤风感染
1、对接受或完成全程免疫接种或加强免疫的患者:(1)若全程免疫或加强免疫未超过10年,此时体内具有较高抗体水平。当伤口较小、表浅、清洁、无异物或坏死组织时,原则上可以不再给予免疫预防用药;当伤口较大、深、污染不洁、有大量异物或坏死组织或未彻底清创时,可以予以加强注射1针破伤风类毒素以提高体内抗体水平;如严格规范清创也可不予加强。(2)若全程免疫或加强免疫超过10年,此时部分患者体内抗体水平下降至保护水平以下。所有伤口均建议加强注射1针破伤风类毒素促使身体快速恢复抗体水平,以达到长期保护。
2、无免疫、免疫不全或免疫史不清,认为无抗体保护患者:(1)当伤口较小、表浅、清洁:认为感染破伤风可能性不大,有时间让自身产生保护性抗体时,应1个月注射1针破伤风类毒素,共3针,促使身体产生主动抗体达到长期保护;(2)当伤口较大、深、污染不洁、有大量异物或坏死组织或未彻底清创伤口时,认为破伤风感染可能性比较大、不适于自身产生保护性抗体,此时需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或免疫球蛋白)予以短时、快速保护,同时注射破伤风类毒素3针促使身体产生主动抗体达到长期保护。
破伤风预防的三大常见误区
误区1:当患者就诊时只要是外伤,甚至只是擦伤,无论其是否进行过主动免疫,一律应用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进行被动免疫。
正解:当患者就诊时只是外伤,甚至只是擦伤时,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就可。因为破伤风疫苗可在较长时期内(5-10年)在人体内产生很好的抵抗破伤风外毒素的保护效果,而且破伤风疫苗具有预防有效、安全廉价、作用持久的特点。只有未经过基础主动免疫且伤口污染严重者,才注射TAT或TIG行被动免疫。根据具体情况而采用的不同免疫方式,是我们临床预防工作中的重点,而受伤后不区分具体情况就行被动免疫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误区2: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在外伤后24小时之内才有效。
正解:破伤风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为6~12天,根据其发病机制,伤后24小时之内甚至稍晚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都能起到预防作用,即使发病其症状也会相对较轻。临床上应强调尽早应用,但只要未发病2周内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都应视为有预防作用。
误区3: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后就不会再患破伤风。
正解:TAT为直接抗体,能中和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的外毒素,对破伤风杆菌的生长繁殖及释放毒素均无任何影响。TAT半衰期为5~7d,最短10~14h,反复注射消失得更快,最多2~3d就失去作用。破伤风的潜伏期通常7~8d,一般为1~2周,故在潜伏期内TAT已失去有效浓度。被动免疫给体内带来的抗体只能持续2~3周,此后抗体水平下降,身体不再受到保护。因此一次TAT或TIG的应用,并不能给人体带来对破伤风杆菌的持久免疫力。持久的免疫力其实依靠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在体内产生的主动免疫。保持体内较高的破伤风外毒素抗体滴度水平,是对抗破伤风杆菌感染的最有效的措施。(省胸科医院神经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张齐龙 副主任医师曾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