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江西头条客户端讯:今年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发布的《中餐分餐制、公筷制、双筷制服务规范》,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这不仅是对自己健康负责,也是为他人着想。其实中国在魏晋之前,受等级制度、传统礼教等影响,无论是皇宫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用餐方式均以分餐制为主。后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公筷却没有得到社会大众的普及和推广。到了2003年,“非典”疫情的发生,使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变。很多人曾口诛笔伐互相夹菜、公私筷勺不分的用餐习惯,而饮食习惯的改革、倡议使用公筷的呼声也一度高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提醒我们,“分餐”“公筷”是切断传染源的有效途径。国内多年提倡的公筷从目前来看收效甚微、力行者在浩瀚人海中寥若星辰。从“非典”到“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沉痛教训中可以看到,要扭转中华民族不使用公筷群食共餐的陋习,必须痛定思痛。
用公筷能减少交叉感染
众所周知,传染病造成流行必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筷来箸往”给我们带来美味的同时也在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的途径上帮了大忙,而密切接触传播是这次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最主要途径之一。唾液里的细菌、病毒可以通过筷子、食物使共餐者交叉感染。常见的如幽门螺杆菌、手足口病毒。
作为消化科的临床医生,每当看到病人确诊为胃癌都十分惋惜,幽门螺杆菌无疑在大多数胃癌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是众多疾病的罪魁祸首,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有密切关联。幽门螺杆菌的传播特点具有家庭聚集性,而儿童主要通过父母感染。
而作为家长,看到“2007-2016年我国手足口病累计报告病例1529768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20.9880/10万;死亡病例3554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02646/10万”十分痛心疾首。这每一个数字就是一个家庭。幼儿园的孩子免疫功能低下,缺乏相应的自我照顾能力,更易因共用碗筷导致病毒交叉感染,所以在幼儿园时应尽量专碗专用。
如何做到使用公筷?
在家吃饭时,每个家庭成员有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外形或颜色上容易辨别。把做好的饭菜直接分到家庭成员的盘子、碗里面,大家只是围坐在桌子上一起吃饭。不能分餐时,每个人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和勺子吃饭,在每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每个人都用公勺公筷夹、盛食物。外出就餐时提倡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
使用公筷,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共创中华餐桌文明,就从下一顿饭做起,让我们离文明与健康更近一步。(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