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报告的各类职业病中,尘肺病占到80%。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累计报告尘肺病例58万多人,这个数字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尘肺病人的总和,而这还是被严重低估的数字。江西省是全国尘肺发病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其中矽肺和煤工尘肺要作为我省尘肺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是污染作业环境和影响工人健康的重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引起多种职业性肺部疾病。
生产性粉尘可来源于多种作业岗位: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如矿物质粉碎、研磨、搅拌和运输等;固体物质爆破和不完全燃烧,如矿山开采、隧道爆破、煤炭燃烧等;物质加热所产生的蒸汽凝结形成固体微粒,如电焊烟尘等;有机化学工业,如染料、炸药、微生物等;农、林、牧产品加工工业,如皮毛加工、棉纺、粮食加工等。
粉尘产生后,大部分会漂浮于空气中,体积愈细,漂浮时间愈长,被吸入人体的机会也愈高;其中小于5μm的尘粒(大约为二十分之一条头发的大小),悬浮时间长、肉眼看不见,极易通过呼吸道吸入人体,主要是通过口腔及鼻孔进入气管、小支气管到达肺气泡并沉积,随着沉积量的增加,引致尘肺病。
我国尘肺分为矽肺、煤工尘肺、石棉肺等十三类。尘肺早期的症状为劳动时有气促气短,容易疲劳,咳嗽、咳痰,胸痛。随着病情的发展,气促的情况会不断恶化,咳嗽也越来越重,甚至咯血,在平地上行走或休息时,仍然感到呼吸困难,丧失工作能力,并渐渐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只要对生产中产生的粉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护,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粉尘吸入人体,尘肺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我国针对防尘降尘制定了“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主要包括卫生防护和个人防护两个方面的内容。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粉尘危害,是预防尘肺最根本的措施,同时改善环境,开展职业健康教育也非常重要;采用个人防护,即作业人员使用防尘护具,虽然是被动的防护,切是最后的一道防线。
作业工人定期职业健康检查亦是及早发现及预防尘肺病发生的有效手段之一,包括上岗前检查、在岗期间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和离岗时检查,对于接尘工龄较长的工人还要按规定做离岗后的随访检查。
存在有活动性肺结核、慢性肺疾病、严重的上呼吸道或支气管疾病,显著影响肺功能的胸膜或胸廓疾病、严重的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者不能从事粉尘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