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捂热综合征在寒冷季节较常发生,多见于农村中1岁以内的婴儿,由于过度保暖或捂闷过久所致,以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和循环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新生儿期尤为多见,但命名尚未统一,有称闷热综合征、捂被综合征、蒙被(缺氧)综合征、衣盖过暖的婴儿中暑等。
捂热综合征是我省寒冷季节婴儿较常发生的儿童意外损伤和死亡,由于捂热综合征起病突然、不可预测(多发生在下半夜)、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我省病死率高达19.3%,存活者常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强调捂热综合症的治疗重在预防。
在预防上,首先应加强农村地区育儿卫生常识的普及和宣传。社区医生、各级妇幼保健站、所,进行新生儿访视中,重点宣传小婴儿如何科学防寒、保暖,督促改变以往陈旧陋习。睡眠或乘车途中应避免过度保暖。特别是新生儿、早产儿这个特定年龄组的家长,要有计划地在产前给予培训,加强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产后加强保健随访与指导。指导小婴儿如何科学防寒、保暖,提倡母婴分床,不应含着奶头睡在母亲腋下。冬季注意调节居室温度、电褥、热炕,保暖需控制床温。熟睡时勿捂盖过严过多,勿捂盖头部。出门忽包裹得太紧太厚,注意空气流通,乘车时需注意通风。夏季要多喝水,注意防止室温过高,注意居室通风。加强小婴儿越冬的安全意识,从根本上杜绝此征的发生。若有不慎发生过暖、汗出湿衣时,应及时松解襁褓、换内衣。如遇到宝宝全身大汗淋漓、湿透衣被,面色苍白、拒奶、哭声低弱等紧急情况,应立即送医院就治。
临床上医生应对本病应有警惕,治疗应以散包降温,吸氧,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控制惊厥,减轻脑水肿,应用改善微循环及脑代谢药物,纠正心、肺功能衰竭及必要的监护为主,医务人员应提高认识,详细询问有关病史,及时诊断和处理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